任戎:艺术创作对于我来说,是空气、是呼吸,是一个从小就喜欢的活法!
来源: | 作者:艺术厦门 | 发布时间: 2018-07-27 | 3133 次浏览 | 分享到:



▲艺术家:任戎


196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82-1986年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

1989-1992年就读于德国蒙斯特与杜塞道夫国立美术学院

1992年入德国艺术教授弗依慈·史威格勒研究室

1993年获德国史莱斯威西·赫尔斯坦州文化部艺术奖学金

现居住工作在德国波恩、中国北京



1986年为了新的生活、为了向往的艺术,
他踏出了国门,定居德国。
30多年来,从西方的视角再审阅中国的传统艺术,
用钢铁演绎中国纸艺,
作品既有中国天马行空又有德国的规范严谨,
这就是奔走在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华裔德籍艺术家任戎。






▲由湖北美术馆主办,中国·国创艺博(北京)文化有限公司、

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协办的展览“虚实·任戎”于2018年7月1日在湖北美术馆开幕。


本次由湖北美术馆冀少峰馆长策展,傅中望老师担任艺术总监,
展览展出了任戎的系列雕塑作品,作品以人类各文明中的原始图像为母题,
在铁艺镂空装置的基础上衍生出单色纸质拓印的作品形式,
这种尝试为其雕塑艺术的呈现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形态。
展览将展至8月12日。



在今年5月25日至28日《艺术厦门》博览会期间,
我们邀请到艺术家任戎参与到我们的公共艺术项目,
他的《四季彩虹》装置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广场上,引人驻足。
时至今日,恰逢任戎亚洲地区最大型的个展“虚实·任戎”在湖北美术馆举办,
艺术厦门”专门采访了这位视艺术创作如空气、如呼吸的当代艺术家。







艺术厦门:7月1日在湖北美术馆,您的个展开幕,这应该是一个大规模的个展吧?


任戎:是的,这是自从我1986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
前往西德杜塞道夫国立艺术学院继续留学深造,
并作为自由职业艺术家在亚洲地区最大型的个展,
也是我的艺术创作首次在中国国家级美术馆的最大规模的集中展现。


这次展览汇集了我十几年来在雕塑,装置,
观众互动,手工拓印等诸多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虚实·任戎”湖北美术馆展览现场


《桃花源》

 艺术家自述:东晋文学家陶渊明运用诗意的关于春天山间生活的描述,
以表达他对理想家园的期望。

我将钢铁剩料焊接成楮尖利伤害、暗藏危机的高山峻岭、荷塘花开。
邀请观众想像着唐诗宋词的诗情画意,
漫步在工业干冰机喷出的仙气缭绕的钢铁山水与荷花盘之间,
享受和体验LED五彩灯所造成的梦境,
是否唤起了对人类的无休止的工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如何平衡的严肃思考?


艺术厦门:您是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去的德国吗?当时为什么选择去德国?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我那时候刚刚二十岁出头,充满好奇心与学习的渴望,
读了不少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哲学家尼采等,
文学家歌德的书籍,听贝多芬的音乐,
当然还有绘画方面如丟勒,珂勒惠支的作品。
上了南艺后,更是求知欲强烈,
总是待在图书馆里欣赏和临摹欧洲大师们的素描,
向往着去欧洲做一位独立而自由,并靠艺术生存的艺术家。

大学期间,我结识了很多来自西德的学中国当代文学的留学生,
我们相互交流关于哲学、历史、文学方面的见解,之后通过他们帮助和支持,
在1986年我大学毕业后,便又前往西德的杜塞道夫国立美术学院继续深造。


▲1988年任戎与周春芽在西德


荣幸的是:当我进入该学院时,在此学院执教的老师们,
如波依斯、里希特、伊门道夫、吕佩尔茨等都是西方当代艺术潮流中的风云人物。


他们的艺术创作与教学理念都影响了我,
并对我的艺术发展的方向提出崭新的思考角度。



▲任戎与德国杜塞道夫美术学院绘画大师里希特对话



▲1996年任戎参与策划德国波恩国立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大展,与参展艺术家们在一起


所以1986年前往西德留学深造,这个选择有它的必然性:
对异国文化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艺术的执着爱好。
把我吸引去了在欧洲至今引领着当代艺术发展潮流的德国,
我很自豪:我是德国杜塞多夫国立美术学院的Meisterschueler!






▲“虚实·任戎”湖北美术馆展览现场


《虚实》

艺术家自述:中国保留古代碑刻书法、以及汉画砖的方式是手工拓印,
欣赏这些先人遗迹:苍茫古朴,浑厚饱满。


当我将柔软的带着树筋的手工皮纸覆盖在坚硬的钢板上,
用墨槌敲击纸面,从而展开我,
以及到场的观众们一起去体验对远古的期待与想象: 虚实共生,正负相济,阴阳合一。




艺术厦门:在德国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任戎:生活在德国,体验到规章制度的严格,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守时和诚信,对文化艺术的推崇,
以及到欧洲各国去参观不同博物馆,看原作的便利,
还有对自身文化历史的保护,以及对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珍惜,
当然还有对个人独立思考和观点的尊重。



艺术厦门:最开始的艺术创作是什么样的?会受到德国艺术思想的影响吗?


任戎:我在南艺上学时,画的基本上是写实绘画,
因为我的老师是留苏学院的,到了西德杜塞道夫美院深造时,
更多的关于创作观念方面的思考。


通过德国教授的启发,开始关注我来自于中华文明的大背景的探讨,
并回归中国汉文化的传统与当下生存状态为一体的创作实践。






▲“虚实·任戎”湖北美术馆展览现场


《众生》

 艺术家自述:无数个由铁锹镂空而成、有呐喊、有欢笑、铺天盖地、悬浮空中,
稍有政治与社会的风吹草动,即有骚乱与盲从的众生相,
这是我们人类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在本来长满花草的土地上,
散落着人类无止境的财富欲望的建筑拉圾,使得地球表面满目疮痍。


只有记住人类仅仅是整个大宇宙的尘埃;记住我们的渺小,
才能珍借环境,爱护所有生命、从而去创造人类的精神伟大。


艺术厦门:什么时候开始以中国传统的元素为题材的创作?


任戎:早在我在1983年中国上南艺时,
便开始了用中国的传统镂空纸艺的创作,
1986年到了西德,在杜塞道夫美院继续深造时,
更坚定和扩展了我的工作方向和对不同材质的采用。


我最初的创作,基本上使用了纸张,而后木板,
到了1998年我开始采用钢板切割,焊接直立在户外环境中,才有了自我的独立艺术语言。


艺术厦门:艺术作品都会承载着艺术家的某些特殊的情怀,通过观众的视角,
把艺术和现实生活连接,您借助自己的作品是想传达一种怎样的理念?


任戎:我在近几年的创作思路上,强调的更多的是精神作品与现实中观众的互动,
而不是高高在上,无法接近的创作。


让观众去抚摸我的作品,让观众去敲击我的作品,让观众去踩踏和端坐在我的作品,
让观众进入到我所营造的氛围里,从而潜移黙化的影响观众的思考与观念,
从而达到我的创作理念:天人合一,珍惜生命,爱护环境,光大正能量!









▲“虚实·任戎”湖北美术馆展览现场


《四季彩虹》

艺术家自述:在沉重与坚硬的铁板上,首先勾勒和切割,
之后用彩色喷漆出无论是中国的山海经的造形、还是埃及的人面狮身,
或是印度欢喜佛的人类文明的共同起源的生命欢乐大树,
在这个大树上,植物、动物、人物可以相互交融、自由变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们既有着共同的起源,又各具自身特色,五彩缤纷,
这是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和平森林、各放异彩的花园。




艺术厦门:环境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
就像很多当代艺术家都喜欢去艺术家聚集的北京,你也是因此建立北京工作室?


任戎:1995在北京宋庄建立任戎工作室,
是缘起于栗宪庭老师陪我和西德波恩国家美术馆长Ronte教授和策展人Smerling教授拜访方力钧老师在宋庄小堡工作室,
当时,在宋庄工作和生活的艺术家并不多,大约有6位左右,
我是当时第一批买地盖自己工作室的艺术家,之后来自各地的艺术家逐渐增多,
艺术家们平时在家创作,出门互访,交流情感与想法。


现在宋庄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国际艺术创作和展示基地了。







▲“虚实·任戎”湖北美术馆展览现场


《江山》

 艺术家自述:中华大地,丛山峻岭,江山如画,
当人们穿梭在由钢铁碎片焊接而成的山水之间,
遐想历代文人关于黄河、长江,泰山、华山的诗意时,
应该唤起当下日新月异的工业发展而造成的环境恶化的反思。




艺术厦门:到北京建立工作室,得到什么?


任戎:北京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卧虎藏龙,刺激创作。



艺术厦门:市场的风向对您的创作有影响吗?


任戎:我关注艺术市场的风向,但不受影响,我有自己创作的思路,
我欣赏的艺术家们,他们的创作倒是会时常影响和引导我的工作。


▲“虚实·任戎”湖北美术馆展览现场




《对话》

 艺术家自述:互不相识的人们来到美术馆参观我的艺术创作,
而后又可以坐在我用钢铁镂空的铁凳上稍时休息,
顺便翻阅桌上放置的有关我不同时期的创作的画册。

于是面对面的坐在一起,共同探讨观感、
乃至日常见闻,从而产生交流与沟通。


艺术厦门:一般而言,艺术创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你在陷入瓶颈期或低谷
期时怎样走出来或克服的?


任戎:我创作中似乎没有什么低谷期,
总是知道在一个创作阶段如何走下去,
艺术创作对于我来说:是空气,是呼吸,
我喜欢我的爱好,一个从小就喜欢的活法。







▲“虚实·任戎”湖北美术馆展览现场


《正负》

 艺术家自述:正与反、阴与阳、天与地、男与女…都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如同整个太阳系:大至星球、小至灰埃,
我们应该互相珍重,互拥互爱,从而天人合一。


艺术厦门:在今后的创作中,有什么新的规划吗?


任戎:此次我在湖北美术馆的大型个展开幕之后,我又如同往常,
奔走在欧洲与亚洲之间,继续着创作和享受着我所喜爱的活法。